祠堂的石碑刻記著這座祠堂所屬家族的歷史以及修建祠堂的經(jīng)過,有的還附有為建造祠堂出錢出力的族人名冊。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前立有一座很大的石碑,正面有清乾隆皇帝書寫的“萬壽山昆明湖”題記,背面刻記修建清漪園(頤和園原名)的過程,所以它既是提名碑,同時(shí)也是一座記事碑。北京明十三陵、河北遵化清東陵和河北易縣清西陵,在這些陵墓建筑群中,石碑也兼有題名與記事的功能。
寺廟里的石碑為數(shù)多,它們多立于之前,中軸線的兩側(cè)。碑上多刻記與寺廟有關(guān)的事跡,包括寺廟性質(zhì)、建廟過程、寺廟興衰等等。有的寺廟由于歷史悠久,記載這些內(nèi)容的石碑?dāng)?shù)量增多。例如山東泰山下岱廟是歷代帝王祭拜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的地方,傳說開始于秦漢,如今廟內(nèi)建筑雖然多為明、清兩代所建,但自古留下的石碑卻多達(dá)150余座。其中有珍貴的泰山秦碑,刻有唐代詩人杜甫名詩“望岳詩”的“望岳碑”等。
石碑作為紀(jì)念物或標(biāo)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yuǎn)。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1、碑首早期有圓首形和尖首形兩種。這大約與周代琬圭和琰圭兩種禮玉有關(guān)。自魏晉以后碑首逐漸發(fā)展成盤蝻紋裝飾浮雕。
2、碑身是碑的主體部分。一般是豎長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陽”。以刻文字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額為標(biāo)題。采用隸書體。稱為“題額”;采用篆書體的。稱為“篆額”。碑的背面叫“碑陰”。
3、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稱為“趺”。早期的趺座為簡單的長方形,四面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去世后都要立碑,并且要在上面刻死者姓名,經(jīng)歷事跡,墓碑一般以石質(zhì)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屬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墓碑盛行于漢、唐,以后成為定勢。
墓碑墓群所選用的石材講究純度、耐久、防腐蝕防風(fēng)化無裂痕,在室外放置是否能風(fēng)吹日曬?;◢弾r大理石,作為一種顆粒狀的天然石材,無疑滿足了以上各種要求。
現(xiàn)在社會上常用的墓碑一般都是由石材加工制作而成的。也有一些偏胖或者購買力較弱又有墓碑需求的人,則通常用沙子和水泥、石灰組成的砂漿,制作成墓碑的造型,并在砂漿硬化之前刻上死者的名字,就是這樣的墓碑曾經(jīng)在很長一段時(shí)間里滿足了大部分人們對于墓碑的消費(fèi)需求。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墓碑的制作方式已經(jīng)演變成當(dāng)前主流的使用石材雕刻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