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化工調配的泥料,顏色往往過于鮮艷、浮亮,缺乏天然泥料的沉穩(wěn)韻味。為追求視覺沖擊,不良商家常加入鐵紅粉、氧化鈷等化工顏料,使壺色大紅大綠,極為刺眼。像某些所謂的 “朱泥壺”,顏色紅得發(fā)膩,毫無朱泥應有的細膩質感與溫潤光澤,且在長時間使用后,容易出現褪色現象,露出劣質泥料的底色,與紫砂壺越用越潤澤的特性截然不同。
款識印章宛如紫砂壺的 “身份證”,蘊含著豐富信息。名家紫砂壺的款識位置頗為講究,現代制壺鈐印多現于壺蓋內、壺底、壺把三處。壺蓋內印章常于出氣孔兩側,或為單章,或左右分置名、姓小章;壺底印章穩(wěn)坐中央,多為制壺者閑章,載有完整人名,朝向依循頭朝壺把、尾朝壺嘴,自右向左讀之慣例;壺把處印章則落于底部靠近壺身轉折處,多為姓氏章,異形壺把時,章或移至末端下方。如顧景舟大師的印章,在不同壺型上各有搭配,其石瓢壺蓋內印章小巧,壺底印章大氣沉穩(wěn),壺把印章簡潔醒目,與壺整體相得益彰。
流傳經歷同樣不可小覷,一把歷經歲月、輾轉多地、多藏家之手的紫砂壺,背后必有諸多故事與文獻記載。通過探尋其收藏傳承脈絡,查閱拍賣記錄、展覽資料、藏家著述等,可還原其流傳軌跡。如清代陳鳴遠的作品,在當時便備受珍視,流傳有序,若某件 “陳鳴遠壺” 毫無相關收藏記錄,憑空現世,其真實性便需審慎考量。
收藏者信息也不容忽視,藏家、文博機構所藏之壺,往往有詳細檔案、鑒定記錄,來源可靠。而民間流轉之壺,若賣家無法詳述來歷,或說法含糊、前后矛盾,藏家務必提高警惕,以防購入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