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上,是青少年正處于“過渡期”,其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jiān)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非凡”,就對任何事物傾向于持批判態(tài)度。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立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客觀方面,教育者的可信任度、教育手段、方法、地點的不適當,往往也會導致逆反心理。
說話時注意語氣、語調與用詞。盡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被命令、被駕馭、被強迫或被規(guī)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應該”、“”、“務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緒的禍源,命令會引起抗拒的心理。相反,應該以征求同意的方式。盡量使用“我們”,而不要使用“你”或“你們”。千萬不要硬碰硬,你好說出你的道理、想法、觀念、意見、理想和問題。盡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關系。
當孩子出現(xiàn)錯誤時,不要過份的指責與強調,應該委婉的提出。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們的錯誤,就等于激起他們反對你。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系中都如此。奇怪的是,絕大多數(shù)人卻都喜歡這么做。他們總是喜歡糾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對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潑孩子冷水,通過這些來證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與價值,希望讓孩子繼續(xù)依賴自己,卻不明白,越這樣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