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明代大型漆器香爐高157cm,爐身直徑60cm,由底足連托泥、腹部爐身和頭部龍馬爐蓋三部分組成。整體造型仿商周青銅鼎,爐身仿三足圓鼎,爐腳則仿四足方鼎,把圓鼎之柔和與方鼎之剛勁融為一體。爐蓋上的龍馬為龍頭馬身帶飛翼,爐之腹足相連處為神龜,爐足為象鼻。
爐蓋上踏在水波紋之中的龍馬背部以點(diǎn)線構(gòu)成奇特圖案和爐腰部的神龜,正是《周易·系辭》所說的“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寓意??追f達(dá)疏引,《尚書中侯·握河記》稱“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fù)圖出于河”,《尚書·洪范》:“天乃賜禹,洪范九疇”——傳說三皇之一的伏羲就是依據(jù)孟河中躍出的龍馬背部的圖形畫出了八卦,而禹根據(jù)龜背上的“文”成就了“九類常道”進(jìn)而造福于黎民。
這尊香爐高10.5厘米,面上直徑11厘米,香爐的口沿為厚唇,自然下垂,形成小坡度,厚唇寬度為3厘米,看上去十分自然和諧。爐心為圓形狀,深約6厘米,內(nèi)里露胎,清晰地留下了當(dāng)時工匠手工拉坯的痕跡。底座呈喇叭口敞開,不施釉,露出灰白色的胎骨,足底還遺留三只燒制時所用的支釘。整個器物分成三層,由小及大,十分規(guī)整。香爐器物雖不大,卻符合宋人“小器大做”的原則??瓷先ゴ髿?,古意盎然,拿在手中把玩,賞心悅目。
根據(jù)考證,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在古代陶缽才是個人使用的餐具,與現(xiàn)代飯碗器具相似。陶豆的形狀淺而小,不同于盛“飯”的缽,它只能盛放少量“副食”,很可能就是瓷盤的前身。主副食有所區(qū)別,這是稻作農(nóng)耕社會派生出來的生活方式,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傳統(tǒng)特點(diǎn)之一。高而穩(wěn)的陶豆,在使用中,既能豆器中“菜”的視覺效果,又與古人席地而坐生活方式相一致,方便夾“菜”,古人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
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 [7]中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
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并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dá)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fēng),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