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較小,間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難仿。
43、龜裂紋:如龜殼的裂片,大片。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顯著??p色是窯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無著作論及。近面世后出的,多無色,與現(xiàn)代仿品差別不大。
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面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fā)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容易鑒定。
45、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顯,坑洼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
46、陽光斑:老黃色,微紅。是經(jīng)十年以上,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點可透瓷面。內(nèi)外一致.破碎觀胎,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
47、針狀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動,陰干,一月后,會生成針狀芒硝,唐之前陶瓷為顯。
48、烘酒香:酒器,水濕之,文火烘之,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陶器為。
49、寶光:五前的古瓷,若沒經(jīng)日曬,水燙,火烤,或悶熱天,或大霧天,可見古瓷四周散發(fā)白光,大而圓,區(qū)別于朦朧光。發(fā)光大時,隔布,隔紙,都可見。因其神奇,故前輩稱為寶光。
50、甜水貨: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水質(zhì)不酸,不堿,不苦,謂之甜水,養(yǎng)瓷,其出土時,如新。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觀點,去觀摩,考慮,才能找出古瓷鑒定的依據(jù)。
53、爛坑:幾前就被開啟過的,其內(nèi)有機物體已無法辨認的。其內(nèi)一般只存有陶瓷器,少數(shù)小件雜項、爛坑所出的瓷器曰“爛坑貨”、爛坑貨的特征比較明顯,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種,其關(guān)聯(lián)詞匯量也多。如:土沁、樹根斑、草根須、黃水斑、臭干黑、土香氣、臟氣、陳酸斑、水流痕、水銀沁、玻璃膠、脫落斑、浮蠟、蠟、吐筋線、陳附跡、蟹爪紋等。
54、干坑:是指沒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貨”,又曰“北邊貨”,其特征又是一番話。干坑瓷的破泡里, 鉆入的是黃水斑. 而爛坑瓷的破泡里, 鉆入的是臭干黑.
55、水坑:其對應(yīng)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貨”。這種行話,是用于判別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56、瓜籽片:與魚籽紋、碎米紋、龜裂紋相關(guān)聯(lián),表示開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窯天青釉中常見,現(xiàn)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別,古瓷片縫大,可以看出是相繼千來,陸續(xù)開片的,而新品,是人為控制,一起開片的,古瓷的縫色是多種多樣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運用其它的鑒定依據(jù),就不難辨認了。孤證,容易發(fā)錯。
57、碎米紋:裂片大于魚子紋,而小于瓜籽片。有仿,也是縫色有差異。另,碎米紋又與瓷器的品種有關(guān)聯(lián),如它常出現(xiàn)在白汝瓷上,若出現(xiàn)在天青汝、官、哥,則就錯了。
69、縮釉洞眼:窯里燒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氣化的固體,遇火消失,繼而釉面收縮,其內(nèi)空洞無定形,內(nèi)漆黑。與棕眼有明顯區(qū)別:棕眼內(nèi)是一派珊瑚石景象。
70、紅胎:常用于永樂甜白釉,成化紅胎瓷,明末德化瓷,即指胎體微發(fā)紅。色深者則叫“寶石紅”。唐宋青花瓷中也有紅胎,唐前陶器中也有紅胎。清末以來,紅土,故紅胎瓷很少有人知。在清末民國時期,紅胎瓷也被商家玩家藏家所看重。但賣不出,畢竟終消費者是藏家兼學者,人數(shù)鳳毛麟角,于今也是這個理。
71、紅云:紅釉中,因色差而形成的紅斑,有如六月的云彩,多姿多態(tài),強光源下更明顯。不是指飛銅現(xiàn)象,而是專指釉中物質(zhì)相結(jié)合、相排斥的色差特征。色彩濃淡相間,也不明顯。唐紅,郎紅也類似。至今未見能仿出一、二成古瓷風味的銅紅釉瓷。注,紅云是片狀感,紅卷云是線條感。
72、藍云:與紅云一個理。藍色也。另外是:藍釉下常會尋到銀點、金點,這可能是與釉料的材質(zhì)有關(guān)。有片狀感。
73、回窯貨:指有重新回窯加工過的跡象的古瓷。此類瓷,必有奇特精貴之處。常見的是:窯補。此類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兩件有明顯的回窯跡象,其色差是明顯的。
81、黃片縫:含氯鐵較多的瓷,片縫呈黃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黃片縫、又呈紅片縫的現(xiàn)象,當與其千所處的環(huán)境差異有關(guān)。
82、黑片縫:目視感覺片縫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鏡下則是黑色為主,另拌有紫紅黃等色。黑片縫與宋官宋哥的鐵線是兩碼事,鐵線是出窯時便有的,黑片縫則是出窯后,經(jīng)若干年的污染才形成的。有仿的,目測不易辨別,放大鏡下則涇渭分明,仿者,縫色較單純,只見黑色,不見其它彩色。
83、藍點:天青釉,唐藍花鈞,宋鈞,鴨蛋青地釉等,絕大多數(shù)都可在釉里找到藍色的礦物點。凡是有藍點的釉面,均會變色,長期避光色轉(zhuǎn)淡,日照不久色變深。另,觀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光源輻射差異而色差異。按前人所說,內(nèi)含瑪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青花,也會變色,以蘇麻離青物料為明顯。
84 、綠點:在汝窯的支釘里會出現(xiàn),名稱叫輝綠巖的,耐高溫,耐酸的礦物體,呈亮綠色。有了它,才能使支釘小如芝麻。目前的仿品生產(chǎn)者,尚不知道綠點的功效,故而仿品的支釘過于粗大,而失神韻。據(jù)推測,綠點也不單純靠物理方法研細,古人是并用了道教煉丹術(shù),及化學方法。
85、銀點:在古瓷鈞窯系釉里出現(xiàn)的銀白色的物體。并不普遍,約十分之一的比例,并且是火工較高的才顯示。
86、金點:在古瓷鈞窯系釉里出現(xiàn)的金黃色的物體。比銀點出現(xiàn)的概率高,約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也不需要過高溫度。
94、郭貨:是指規(guī)格很高的,以磚木石塊制成的,有多重保護的郭。郭里出的東西曰“郭貨”。直至現(xiàn)在民間口語俚語,貶低華而不實之人,稱其為郭貨。其實郭貨雖不中用,卻是有很高造詣的藝術(shù)品。
95、石床: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著一系列享用的東西。因石床重,前人也只是聽說而已,但確實存在。石床貨很古。
96、轎床:用耐腐的木材制作的,象大花轎式的床,床上放著一系列東西,一般流行于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卻無一件面世,風干便毀,前人也只是聽說而已,但可信。
97、鏡話:又云花鏡。本指青銅鏡,又曰揣懷鏡招魂鏡,女兒鏡。鏡話,又不單指按禮儀放在蓋板上的銅鏡,又有另一層含義,意思是說此鏡會說話,有話要說。歷史上有人懂鏡話,根據(jù)銅鏡的信息,能夠判斷推知很多情況。各時期習俗不同,女兒多寡,則鏡數(shù)量不一,其財力也在銅鏡上顯示。鏡話早已失傳,也不曾見有著文解說。
98、有后:指有后人的意思。相對應(yīng)的便是,指后代絕戶的意思。但凡者,因無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毀了。有后,破壞者還是有些忌憚,不敢張揚,躲躲閃閃的。有后的依據(jù),也來源瓷上的符號,有毛筆在瓷器面上書寫,更有甚者,將其原陽宅的地址寫的清清楚楚。金剛鉆刻劃的有后的瓷,再好,也無人要,故無一件流傳于世,只有傳說。有后的瓷,時間跨大較大,一窩兒的瓷器,能相距一、二。有些還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遺跡。雞蛋變成空殼,核桃內(nèi)無果仁,酒成干粉,等。成窩的有后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
99、陣式:個含義是量大,成陣勢。形成一個大的組合體。從單件陣式瓷,可推知整個陣式里有多少單件。如唐三彩馬,從器形顏色可知,是六匹組合八匹組合。如看馬車車形,便可知配的是幾匹馬。這個現(xiàn)在無人知曉了。第二個含義是擺布方位。見到一個陣式貨,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么位置。陣式勢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窩仔豬”,其相距也不太遠,不超過一市尺。
100、譜式:譜式貨是一窩一窩地出現(xiàn),相互印證,紀年相距不遠,象有譜本,有規(guī)矩,有規(guī)模似的。陣式貨是規(guī)模大,尺寸大,單件多,成組合體,都是同一紀年的。而譜式貨,是單組規(guī)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窩接著一窩地出現(xiàn),各窩的紀年也不相同?,F(xiàn)只剩傳說了。若將各窩的譜式貨,綜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身份高低,還可聯(lián)系到國史,并可補地方志之缺,之錯。
根據(jù)造型來鑒定瓷器,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尤其 是日常應(yīng)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nèi)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wěn)。胎土陶煉精細,造 型輕重失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典型的例子。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chuàng)新之作樹一幟。雍正 時期在器形的創(chuàng)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的造型有轉(zhuǎn)頸瓶、轉(zhuǎn)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要注意口、腹、 底三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
根據(jù)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
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并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shù)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zhèn)蔚囊粭l有力線索。瓷器紋飾的發(fā)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zhuǎn)折點。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xiàn),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diào)局面。明、清以后各種色彩的發(fā)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xiàn)都有其產(chǎn)生、成長、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jù)此推斷器物年代。
另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diào)很不穩(wěn)定,不適于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斗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shù)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cè)”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并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里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xiàn)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征,往往為后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鑒別真?zhèn)螘r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zhì)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負,釉質(zhì)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zhì)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xiàn)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