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稱黃熊氏。神話中人類的始祖。相傳為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相傳其母華胥在雷澤踩了的腳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紀,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
中國古代的伏羲雕塑顯然具有這兩種含義的結(jié)合。所以,欣賞中國古代伏羲雕塑,要抓住民族性這個根本點,結(jié)合各種特點去理解。雖然特色不等于優(yōu)勢,但有了特色,一門藝術才能生存和發(fā)展。包括中國古代伏羲雕塑在內(nèi)的中國藝術之所以能在世界藝術之林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它有許多鮮明的特色,為全世界所公認,為全人類所尊重。
中國古代伏羲雕塑是一種有思想的藝術產(chǎn)物,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文學源頭儒道哲學精神。儒家尊重天命。受其影響。在藝術表現(xiàn)上體現(xiàn)為崇高、壯麗、尊雅的風格。道教崇尚自然,但在藝術上卻是飄逸、渾厚、淳樸、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