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不想去上學了。先想想這幾天有什么事情,再和孩子聊一下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了,需要幫助的,我會提供幫助支持,需要開導的,就把自己小時候經(jīng)歷的相似事情跟他分享。先明白是什么事引起的,再讓他把感受情緒說出來,一起打敗情緒小怪獸,而不是漠不關(guān)心,或是指責不該有這樣的想法情緒,而是讓他以健康的方式發(fā)泄出來。再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去解決這些困難問題。讓他有信心有熱情地投入到學校的氛圍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把看問題的角度換換,也許就是另一種心境。
手機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都很直觀,以至于一些人忽視了手機帶來的危害。有些人看似是在玩手機、玩電腦,實際上是被手機和電腦控制了,根本停不下來,什么事都不如玩手機、玩電腦重要。長時間玩手機影響視力、睡眠、精神狀態(tài),影響學生的學習。
忌諱的,就是家長的攀比心理,把社會上的那套不正之風帶到孩子的學習中,不是真心實意地為孩子著想,學習成了家長炫耀自己的資本,成績好了,就一好百好,就人面威風,孩子成績稍有差池,就大動肝火,諷刺挖苦無所不能,處于弱勢的孩子呢,只能忍氣吞聲,或逆來順受,或變相抗拒,結(jié)果呢?有的孩子變成了應(yīng)聲蟲,沒有一點自己的主見;有的孩子我行我素,逆反心理加重,聽不進一點意見;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厭學,以致厭世。前車之鑒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其實學習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作為家長所能給予孩子的,那就是足足的自信,無論任何時候,也不管什么場合,孩子都有“我能行”的決心,一個言敗的人是沒有什么不能克服的,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是不會不成功的。
父母在跟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切記虛假表達,更忌諱用“為了孩子好”作為開始,這樣孩子是非常反感的。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說:父母這樣都是為你好,你看看你,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誰?這樣的溝通,對于青春期的孩子,是無效的。對于這樣的溝通語言,給孩子帶來的就是一種愧疚感,讓孩子內(nèi)心非常反感和憤怒,這句話帶來的感受是不舒服的。
我們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處在這個時間段,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和轉(zhuǎn)化,在這樣的年齡時期,父母要了解孩子性格和生理的變化,時刻對孩子帶著敏銳的覺知力,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和舉止,每一句話的表達,每一次情緒的變化,都要時刻保持覺知。俗話說:知子莫若父,其實做父母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工作的忙碌,自己疏忽,導致對孩子情感和需求的忽略,從而形成教育的斷層。
我們團隊經(jīng)過多年青少年生命素質(zhì)教育經(jīng)驗分析,青春期是孩子人格開始形成立的時期,內(nèi)心想成為立的個體,擁有自主的權(quán)力,很多時候,對于父母和學校的控制,努力想要掙脫,但是因為自身還不夠成熟,甚至在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中無法擺脫對家庭和學校的依賴,從而產(chǎn)生一種無能為力的反抗,一種是用過激的方式跟身邊人相處,用情緒去表達未滿足的需求;還有一種就是把所有的情緒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表達不釋放,讓自己成為一個隱形人,嚴重的情況形成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