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漢傳佛像通常用青銅,藏傳佛像通常用紅銅;清代漢傳、藏傳佛像才有用黃銅鍛造的,但乾隆期間漢傳佛像也有用紅銅鍛造的。因而,明代款式的佛像只需顯露哪怕是米粒巨細的黃銅色,就必是新仿佛像無疑。
明清佛像在造型風格上各具特色,蘊含著鮮明的時代印記,為鑒定提供了關鍵線索。
明代佛像整體風格莊嚴肅穆,又不失靈動飄逸。面相多豐滿圓潤,細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寬闊,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柔和,展現(xiàn)出超凡脫俗的氣質。身材比例適中,較為勻稱協(xié)調,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折自若,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暢,仿佛能隨風飄動,凸顯出造像的動感與韻律。菩薩像更是肩寬腰細,袒露上身,身姿婀娜呈 S 型,盡顯溫婉婀娜之態(tài);瓔珞、佩飾精密繁復,雕琢細致入微,彰顯出華麗尊貴。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典型特征。臺座方面,多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蓮瓣圓潤,底沿外卷,邊緣常飾有連珠紋一周,時代特色。
清代佛像在繼承明代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風格更為多樣,趨于世俗化與程式化。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雙眼傳神,面部表情豐富生動,更貼近百姓的審美情趣。身體比例協(xié)調,造型優(yōu)美,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仿若隨風舞動,增添了造像的生動性。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展現(xiàn)出的工藝。蓮座底沿明顯外撇,蓮瓣規(guī)整,蓮瓣扁平,一般只圍大半,時代特征顯著。度母眼線為一波三折式,間距較寬,是清乾隆造像的典型特點。冠葉呈平板狀,不鏤空,制作較粗率,與明代寶冠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