凳子對 漢族人來說是“ 舶來品”。 東漢末年,西北民族進(jìn)入 中原,一種名叫“ 方凳”的高型 坐具隨之流入。這種凳子尺寸不等,大的約兩尺見方,小的也有一尺。雖然外貌總體看來不過就是“長方形”凳子,但樣式變化卻讓人感到“靜中有動”,比如明代方凳,有的是一色木制,有的則在凳面鑲嵌大理石,還有的采用絲繩、藤條編織軟芯,這是考慮到炎炎夏日坐起來清爽宜人。方凳可以與方幾、方桌搭配使用,在古代眾多家具中十分重要。
對于很多人來說, 儲物凳是一個新的概念,其實,它是現(xiàn)代人的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作。越來越狹小的 居住空間使得很多人嘗試著合理利用空間,儲物凳集合 儲物箱和凳子的優(yōu)勢,讓忙碌而又狹小的生活空間顯得 時尚,美觀。
凳子比椅子發(fā)明的更早,大概起源于漢魏時期。凳子在民間的稱謂叫杌凳,初是踩踏上馬、上轎時使用,所以也稱馬凳、轎凳。民間俗稱的名字中,還有“武凳”,因為習(xí)武之人坐如鐘,不需要倚靠什么,因此得名。
凳子是一種有三條、四條腿或六條腿的坐具,這種坐具可以比桌子高,也可以比桌子矮。椅子通常有四條腿,而且還有一個靠背,有的產(chǎn)品還有手臂或腳踏板,椅子的高度比較適中,一般比桌子矮。椅子和凳子大的區(qū)別就是有無靠背,四腳凳子加上一個靠背就可以變成椅子。
使用辦公室椅子的人的身高肯定是有高有低的,如果采用統(tǒng)一椅腳高度的辦公椅,很容易造成使用者的不適應(yīng)不舒服,從未降低工作效率。所以辦公室椅子的椅腳一般都是采用可調(diào)節(jié)高度的設(shè)計,這樣就能基本滿足所有身高的使用者。
皮質(zhì)實木椅子不可水洗,清潔時,用清水浸濕毛巾,擰干后抹去椅子表面的塵埃以及污垢,再用護理劑輕擦表面一至兩遍,這樣在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使污垢不易深入毛孔,便于以后的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