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代銅鏡均為圓形,鏡面或微凸,鏡身較薄,背面有一橋形拱起。西周時期墓葬出土的銅鏡也都是圓形,鏡鈕有橋形、半環(huán)形、長方形等多種類型。銅鏡可分為素面鏡、重環(huán)紋鏡和鳥獸紋鏡三類。西周早期以素面鏡為主,到西周中期出現(xiàn)了有紋飾的銅鏡,到晚期出現(xiàn)了動物紋飾,打破了以素面鏡為主的傳統(tǒng)。
兩宋時期,青銅鏡發(fā)展愈加實用化、民俗化。除了官造鏡之外,民間造鏡更加普遍,這得益于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和商品經濟的流通。所以談到宋代銅鏡,其代表往往是民間私造鏡而非官造鏡?;谶@一點,宋代青銅鏡與前代相比較,發(fā)展變化的就是鑄鏡地點的普遍化,且形成了幾個的鑄鏡中心。如浙江的湖州、臨安,湖南的潭州,江蘇的建康,江西的饒州、吉州,四川的成都和福建的建州等為。另外,青銅鏡本身也具有了很濃郁的民俗特點。
其次從器形來看,出現(xiàn)了手柄鏡,如舊藏的“長柄仙人鏡”。此類鏡圖片出版較多,目前仿造的也多,但仿造者常將鏡身與手柄一次性渾鑄,不得要領。還有一種短柄的銅鏡,柄上部有鏡托,柄下部有穿系孔,鏡身圖案是一個大大的“”字紋,周圍飾龜、魚紋。此類短柄鏡圖片很少出版,目前未見仿造。除手柄鏡外,鏡身的形狀也有變化,如亞字形、桃形、葵花形、鐘鼎形、瓶形、方形、長方形等。另外,金石學在宋代興起,好古、仿古蔚然成風,所以此階段還出現(xiàn)了一些仿古鏡,如仿漢鏡、仿唐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