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熬訜o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fù)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fā)達。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tài)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xiàn)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jié)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jié)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zhàn)國玉佩中工藝難度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xiàn)的玉器。
琮
古玉器名。外方內(nèi)圓的管形玉器。玉琮的用途很多,據(jù)(三禮》及漢儒解釋,有祭禮時用以祭地、斂尸時放在腹部、朝聘時諸侯持以敬獻君夫人等。今人則據(jù)其形狀及紋飾認為是貫通天地的一種法器,是圖騰柱,是巫師用以溝通神靈的工具等。玉琮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所見多,大汶口文化、石峽文化等遺址中也有發(fā)現(xiàn)。到商代玉琮亦比較常見,但器形較短矮,不似良渚文化的那么細長高大。漢以后似已不再制造。
琀
古玉器名。古時入殮時用來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周禮·天官·玉府》:“大喪,共含玉”。大喪,指皇帝喪。此外還有含璧、含珠、含瑁、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