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傅熹年因為老進城往家跑,沒少挨團干部的批,說他“貪戀資產(chǎn)家庭生活”。解釋只會招來更多的批評,因為古典文化當時被視作落后的東西,他索性就不解釋了。反正在學校里,他對當全5分學生并不感興趣,但是重要的功課,例如課中的建筑設(shè)計、建筑歷史和基礎(chǔ)課中的素描、水彩畫,是5分。
傅熹年作品:麥積山石窟外景水彩寫生圖。
“畫透視圖是一絕”
傅熹年之所以進入清華建筑系(當時叫營建系)學習,是因為高三時讀到梁思成關(guān)于中國古代建筑和明清北京城的文章,萌生了搞建筑史的愿望。在清華時,他欽佩梁思成的鉛筆單線速寫,徒手畫建筑線條,又快又直。他曾借到梁思成旅歐時的速寫冊《拾遺》,內(nèi)有對法國布惹阿城堡大樓梯的速寫等,反復臨摹。
王其明覺得傅熹年很有鉆勁兒。他是紅綠色弱,考清華建筑系前就有意識地做“預習”,畫畫知道自己哪個顏色不準,就注意調(diào)整。她覺得,傅熹年被劃右派受打擊很大,但對他來說也算一個很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還收獲了知心的愛人。他劃右派后,要跟在文物出版社工作的女友分手,女友卻堅決不改志向,他也毫不動搖,兩個人是等他摘了帽子后才結(jié)婚的。
除了畫圖,傅熹年的文史綜合能力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協(xié)助劉敦楨編寫《中國古代建筑史》時,他開始用研究古建筑的手法來考察一些重要古代名畫。
鑒定工作結(jié)束后,傅熹年偶然翻閱舊筆記,起了對《百尺梧桐軒圖》加以考訂之心。因為這幅繪畫之精雅、題詩諸人的聲名之煊赫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一幅偽作卻會有七位同時代名家為它題跋?
通過研究題詩的內(nèi)容和題詩的時間地點,他判定,畫上的梧桐軒主人應(yīng)是張士誠之弟張士信。當時張士誠以富庶的平江(蘇州)為中心割據(jù)江浙11年之久,在遍布全國的元末起義烽煙中,這里成了一個文學藝術(shù)盛的孤島。傅熹年認為,畫的作者應(yīng)是當時居留在平江的一位名家,其畫風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張士誠兵敗身亡后,收藏者不得不裁去原款,偽托趙孟頫所作,實是為了將畫作保存下來而不是為了欺世盜名。因此,此圖雖非出自趙孟頫,也有特殊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