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關(guān)于石濤的生卒時間,過去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傅抱石《石濤上人年譜》和郭味渠《宋元明清書畫家生卒年表》均記載為:生于明代崇禎三年庚午,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78歲尚在。廣東省博物館藏的石濤《山水》冊上石濤自題七絕云:"諸方乞食苦瓜僧,戒行全無趨小乘,五十孤行成往,一身禪病冷如冰。庚午長安寫此。"上海博物館藏的石濤 《六十自濤詩》云:"庚辰除夜抱疴,觸之忽慟慟,非一日語可盡生平之感者,父母今生此軀,今周花甲……"后接七言詩,其中有"……白頭懵懂話難前,花甲之年謝上天……。"我們根據(jù)這兩件作品,都可以推算出石濤生于明代崇禎十四年辛巳(1641),這兩件作品都是石濤五六十歲時所作,取的是整數(shù),按一般寫文章的習(xí)慣是可多可少的。近看到石濤《花卉》冊十開一本,其中畫蘭花的一開自題詩云:"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又畫芍藥的一頁末識云:"丁秋十月拈格齋先生句作畫"。按"丁秋"即"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上推56年則為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這才是石濤的確實可靠的出生日期。
同時,對于避諱問題也不能僵死地一成不變地對待,有些臨古的書法作品,完全按照原樣臨而不避諱。例如經(jīng)過鑒定確為南宋趙構(gòu)(高宗)所書的《臨古二體千字文》卷,就是完全按照唐人原件臨寫的,文內(nèi)的字均避唐諱(諸如"淵"、"世"、"民"等字均被避諱),而沒有一個字是避宋諱的。
總之,避諱的問題是復(fù)雜的,在書畫鑒定中運用避諱來斷代,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要依據(jù)不同的條件,靈活掌握。
平時積累方蹤的繪畫印象是屬內(nèi)廷供奉的正統(tǒng)畫派畫家,大約與董邦達、張宗蒼山水類似。據(jù)《熙朝名畫錄》載:“方琮,字黃山,為乾隆朝供奉內(nèi)廷。畫學(xué)黃公望,其畫曾蒙御題”并言其“畫學(xué)張宗蒼,深得其傳?!痹摦嬕源蟾澹康氖鞘硅b者無從對照原跡為其作偽本意。鑒定這幅畫除了畫風(fēng)與張氏畫風(fēng)毫無相干且屬傳統(tǒng)內(nèi)廷畫派之外,更主要的破綻是所用材料的問題。
收藏品價格表,古董鑒定上子謀收藏鑒定網(wǎng)
有個網(wǎng)友給我的帖子上留言
“喜歡在地攤上或者喜歡聽故事的人通常為老先生”。結(jié)合他對我藏品的評價,我就知道他對“老先生”的稱謂是諷刺還是肯定。不過我還是毫無忌諱地說:我一些收藏知識來自與地攤經(jīng)營者的交流。
在當今這個時代,凡是收藏古幣的人,都喜歡看書,上網(wǎng),翻閱資料,看的理論文章,看藏品的拓片和圖片等,通過這種方式,自己藏品價值幾何,心里多少有一桿秤。但是,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古幣浩如煙海。每當遇到形形色色的實物時,有時候就發(fā)現(xiàn)腦子里儲存的那點書本知識與現(xiàn)實還是有點脫節(jié)。因此,在看書的同時,我還經(jīng)常到古幣市場走走看看,遇到在我眼里能比較過關(guān)的錢幣玩家,或遇到擺地攤的老者,我就跟他們聊聊。譬如賣給我
“崇寧重寶”的那個老楊,玩弄古幣有三十多年了,且在沒下崗之前,還是個國企職工。與交流,他們不一定把自己的真知灼見告訴你。與這些人交流,他們會有什么說什么,不會遮著掩著,所以遇到吃不準的錢,我就請教老楊等人,談?wù)勛约簩σ恍╁X的認知和疑惑。
有一個周末,我在地攤上和老楊交談時,看見一個穿著天藍色校服、背著書包的中學(xué)生立在旁邊,當看到老楊拿出幾枚錢文相同、包漿不同的錢給我展示時,他也湊了上來,老楊發(fā)現(xiàn)了,即和他和打招呼,然后給我介紹說這個娃一到周末,上完補習(xí)班就來了。每次來,都要在他跟前待一會兒,他也喜歡玩古幣。
他說的這個意思我明白,
我在九十年代初曾經(jīng)開了個
“店”,不少人只要遇到的蛇或鱉,都送到我店里來。有一年,一個人捉了一條兩尺來長的野灰蛇,說他把蛇牙都拔掉了,要賣給我。開始我不收,他就向我求情,說他從老山前線下來的,鉆貓耳洞受了涼,患了嚴重的前列腺炎,看病需要錢,讓我隨便給點。我心軟了,就收下,順便裝在連衣裙口袋里, 結(jié)果陪客人喝酒時,我的手無意中往口袋一伸,感覺又軟又涼,我忘記是蛇在里面,嚇得尖叫一聲,遂掏出,桌上的客人冷不丁見我手里抓了條蛇,頓時嚇得人馬仰翻。
還有一次,一個農(nóng)婦拿來一個小銅罐,說她在河里掏沙子時刨出來的。估摸店的人肯定收野東西,就給我們提來了。經(jīng)過討價還價,我老漢收了下來。我一看這個小玩意兒,心里竊喜,從造型和銹濁看,是個老東西,后來我了解到,這是個漢代青銅奩。是古人裝貴重金屬的東西。前些年,這個東西的蓋子被兒子涂上了蠟燭液,搞得像濕了一片,影響了美觀。后來我為了除去蠟燭液,用開水燙,用火燒,通過折騰,才知道,真銹是燒不掉,越洗銹越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