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翡翠并不名貴,身價也不高,不為世人所重視,紀曉嵐(1724—1805)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蓋物之輕重,各以其時之時尚無定灘也,記余幼時,人參、珊瑚、青金石,價皆不貴,今則日……云南翡翠玉,當時不以玉視之,不過如藍田乾黃,強名以玉耳,今則為珍玩,價遠出真玉上矣”。據《石雅》得知本世紀初大約45公斤重的翡翠石子值十一英鎊。翡翠石子中不乏精華,當時價格也很貴,但與21世紀初一公斤翡翠七八十萬美金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按:據歐陽修《歸田錄》之記載,至遲在北宋初年,翡翠已為綠色寶玉之名,為禁中珍寶。紀曉嵐所言或許是另一種翡翠。)
珠寶市場上翡翠大多來自緬甸北部的霧露河(江)流域第四紀和第三紀礫巖層次生翡翠礦床中。它們主要分布在緬北克欽邦地區(qū),南北長約240km,東西寬170km。1871年,緬甸霧露(又作烏尢,烏龍、烏魯)河流域發(fā)現了幾大礦床,其中礦床有4個,它們分別是度冒、緬冒、潘冒和南奈冒。原生礦翡翠巖主要是白色和分散有各種綠色色調及褐黃、淺紫色的硬玉巖組成,除硬玉礦物外還有透輝石、角閃石、霓石及鈉長石等礦物,達到寶石級的綠色翡翠很少。
翡翠的原產地很少,只有美國、日本、俄羅斯、危地馬拉、緬甸、中國等幾個國家,而緬甸是產量好的國家,所以翡翠也被稱為“緬甸玉”。清代以后,大量的從緬甸進貢來的緬甸玉開始皇宮。皇帝、皇后以及后宮的妃子用的碗筷、盆盂、盒子等日用品大多都是翡翠制品,而的熱愛翡翠的人當屬慈禧太后,可謂對翡翠的癡迷已近瘋狂。
“段家玉”、“寸家玉”等一些價值連城的玉中,還出現了趙連海、張寶廷、劉采等諸多靠采玉或市玉而為巨富的“翡翠大王”。 [6] 張志淳《南園漫錄》載:“成化庚子,太監(jiān)王舉索寶石不獲,遂疏其(孟密)叛木邦之罪,請征之?!币凰鲗毼此毂愕侗嗉樱皩毷敝爸亍笨梢娨话??!岸渭矣瘛?、“寸家玉”歷久不衰。
干青種翡翠顏色濃綠悅目,色無邪,與顏色較深的一般翡翠差不多一樣,其顏色有時偏暗發(fā)黑。不管顏色深或淺,因為以鈉鉻輝石為主的干青硬度相對低一些,因此其顏色缺乏力度,顯得沉悶、軟弱,這也是與一般意義上的翡翠較明顯的區(qū)別之一。干青種翡翠的缺點是透明度差,陽光照射能力弱,質地粗且底干,敲擊原石的聲音干澀粗糙。干青的表面常常見帶有金屬光澤的鉻鐵礦包裹體。
不輕易回收翡翠是有原因的:
1、黃金有價玉無價,收購翡翠對從業(yè)人員來說需要掌握的知識是非常多的(包括翡翠知識,市場價格等),很多從業(yè)員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2、收到的翡翠要出售很不容易。翡翠一般都是經商場渠道銷售的
3、一般消費者購買的翡翠價格偏高,到當鋪里面當,當鋪給又不愿意當,很難收到價格合適的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