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說:佛本無相,一切歸于大自在,心中無佛,佛何在?心中有佛,佛何在?佛本是一執(zhí)念,我心既我佛,佛者,自然也。即佛本無相,以眾生為相也。也就是說我們?nèi)粘I钪锌吹降氖穹鹣?,實際上很多是依據(jù)人們對神佛菩薩的理解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石雕佛像的造像依據(jù)是佛教教義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在佛教文化中,佛像是一種神圣的存在,代表著智慧和慈悲。在雕刻佛像時,會根據(jù)佛教的教義和傳統(tǒng)文化來設計其外貌和造型,以表達佛像所代表的意義。
石雕是一種具有空間感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在生活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石雕藝術作品,例如擺放在城市公園里的抽象石雕,或是擺放在場所門口的神獸石雕,亦或是擺放在寺廟內(nèi)的佛像石雕等等;都是一種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形式。常常有人認為石雕佛像和人像雕塑是一樣的概念,其實不然,二者不論在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在創(chuàng)作意義上都有著天壤之別。
看到這些琳瑯滿目的石雕佛像種類,人們不禁好奇,石雕佛像的種類到底有哪些?實際上石雕佛像的分類大概可以分為四大類,其一是佛陀類、其二是菩薩類、其三是明王類、其四是天人神像類。其中佛陀類和菩薩類,是寺廟石雕佛像中比較常見的藝術類型。
佛陀,在狹義上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隨著佛教教理的發(fā)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著救度眾生經(jīng)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jié)果而顯現(xiàn)出佛身,并建立凈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眾生,而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寺廟中較常見的諸佛雕像有:石雕釋迦牟尼佛、石雕阿彌陀佛、石雕藥師佛、石雕大日如來佛等等。
石雕佛像的種類之二是菩薩類,菩薩也有譯成大道心眾生、大士、高士、覺有情等。寺廟中常見的石雕菩薩圣像包括:文殊、普賢彌勒、日光、月光、虛空藏、地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觀世音等等。其中較常見的要屬石雕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又被稱觀世音大士、觀自在、白衣大士;她救苦救難于人間,為度化眾生,現(xiàn)33化身,救12種大難,深得人心。
佛像石雕的種類之三是明王類,這種類別的石雕佛像相對而言比較不常見;包括不動明王、金剛夜叉等;是護持國土,保護人民的神明。石雕佛像的種類之四是天人神像類,形象較威猛的有四大天王、梵天、帝釋天等,另外還有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十六善神、觀音二十八部眾等。這些石雕佛像中的男性天神,大多手持劍戟、身穿甲胄、勇猛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