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xiàn),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但哥窯窯址仍未確認,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懸案之一。
論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多種色調,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各色。從時間上講,這里應有早晚之別,從產(chǎn)地說也有恐非一個瓷窯的作品,情況是比較復雜的。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獻,且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xiàn)它的真實面目。雖然數(shù)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并且也依據(jù)這些實物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驚喜之后,驀然回首,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哥窯位于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是龍泉窯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宋時龍泉有造瓷匠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均善治瓷器”,較好地繼承了越窯的傳統(tǒng),同時注意不斷吸收官窯的技術,燒造的瓷器質量突飛猛進,在釉色和造型上都有的造詣,有“青瓷之花”的美稱,因而窯以人名,分別被稱為“哥窯”和“弟窯”,其中哥窯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也享有的聲譽。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fā)現(xiàn),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確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fā)現(xiàn);另一個是修內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fā)現(xiàn)。有學者根據(jù)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內司官窯特征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內司官窯。
相傳南宋龍泉縣有一對姓章的兄弟,以燒瓷為生。哥哥的窯取名哥窯,弟弟的窯叫做弟窯。在競爭中,哥哥以燒制出的青瓷,弟弟卻燒不出這樣的瓷器。一天,弟弟為了得到哥哥制瓷的,就將哥哥的窯門打開,這時尚未冷卻的窯流入了冷氣,使瓷器表面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細小的裂紋,這便是傳說中哥窯器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