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是的畫家顧愷之依據(jù)曹植《洛神賦》內(nèi)容畫的作品,畫卷通過反復出現(xiàn)曹植和宓妃(洛神)的形象,描繪他們之間的情感動態(tài),形象地表達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悵之情。其中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被稱為“中國傳世名畫”之一。
榮寶齋推出的首屆范曾先生書畫作品及木版水印作品個展,展覽展出了范曾先生精心創(chuàng)作的書畫及歷年來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印制的范曾先生木版水印作品數(shù)十件。展覽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guān)注,多家媒體直播展覽實況,吸引了廣大觀眾駐足欣賞。自2004年以來,范曾先生在榮寶齋舉辦了十幾年“范曾作品展”已然成為書畫藝術(shù)界的一段佳話,此次推出的范曾先生木版水印作品也再次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范曾簡介
1938年生于江蘇南通,中國書畫大師,國學家、詩人?,F(xiàn)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畫法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終身教授,南開大學文學院、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終身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名譽院長,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南通大學終身教授,稽山書院、盤山書院山長。2008年獲法蘭西公民之星金質(zhì)。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命為“多元文化特別顧問”。2010年9月,法國薩科齊向范曾先生授予“法國榮譽軍團騎士”。2011年獲“中華藝文?終身成就獎”。2015年6月,意大利馬塔雷拉向范曾先生授予意大利共和國大將軍。2019年3月,獲國際巴赫頒發(fā)“國際奧委會獎杯”。
傳播書畫之美,弘揚傳統(tǒng)文化
他畫春柳,春意盎然。從筆墨與構(gòu)圖,盡顯畫家率真、寫意之風,將江南水鄉(xiāng)美麗迷人的景象展露得惟妙惟肖。
吳冠中 1976年作 春 34×34cm
吳冠中 倒影 31.5×42cm
樹影 47.5×45cm
吳冠中 春柳 70×46cm
吳冠中 1989年作 莫奈故居池塘 65×67cm
吳冠中 春如線 64×87cm
吳冠中 1992年作 不爭春 79×67cm
吳冠中 80年代作 水鄉(xiāng)小橋 65×37cm
吳冠中 1980年作 杭州虎跑泉 68 X 36cm
吳冠中 1989年作 江南水鄉(xiāng) 42.5×35cm
吳冠中 2001年作 伴侶 66×66.5cm
吳冠中 1989年作 黑天鵝 42.5×35cm
吳冠中 花港觀魚 48×40cm
李可染(1907年-1989年),江蘇徐州人。13歲師從鄉(xiāng)賢錢食芝學習傳統(tǒng)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立美專師范科學習。1929年以的成績?nèi)牒贾菸骱⑺囆g(shù)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chuàng)作。1946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于民族傳統(tǒng)繪畫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
作為李可染先生的,《萬山紅遍》同一題材的作品存世7幅,且件件精良。而其背后也暗含著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李可染《萬山紅遍》
1964年上拍2015年中國嘉德秋拍 75.5cm x 45.5cm
李可染的畫作能讓市場和學術(shù)雙重認可,得力于他大量的長途寫生,觀山覽水,積累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使得李可染對崇山密林的表現(xiàn),尤其對“逆光”的表現(xiàn)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其水墨塑造的“逆光”迷離朦朧、流光縈回,成為其山水畫主要的藝術(shù)特征。《魯迅故鄉(xiāng)紹興》、《江城朝霧》等都是其早期的寫生佳作。
1954年,時年47歲的李可染與張仃、羅銘赴江南寫生三個月。李可染鐫“可貴者膽”、“所要者魂”兩方印章自勵,他自釋“膽”者是敢于突破傳統(tǒng)中的陳腐框框,“魂”者是創(chuàng)作具有時代精神的意境,這兩句印語也成為了李可染一生對待藝術(shù)和做人的座右銘。
李可染(1907.3.26—1989.12.5),江蘇徐州人,中國近代的畫家、詩人,齊白石的弟子。他提出“采一煉十”的主張,即采礦是艱辛的,冶煉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勞動,真正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兼有采礦工人和冶煉家雙重艱辛和勤奮。
李可染擅長畫山水、人物,尤其擅長畫牛。
《春風圖》
《榕蔭放牧圖》
《柳溪歸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