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平脫鏡是將金片、銀片裁剪成所需要的紋樣,將其貼在填滿膠漆的鏡背上,然后在上面涂漆數(shù)重,待干后加以細細研磨,使貼上的金銀飾片與漆面平齊,落出金光燦燦、螢光閃閃的紋飾。
至于宋代受祟古風尚的影響,鑄出的仿古鼎形、仿古鐘形銅鏡,更具時代風格。近日,杭州尊慧征集到一款古老的青銅葵花鏡,此鏡直徑為16cm,圓鈕,六瓣葵花形,因年代久遠,此青銅葵花鏡上布滿銅綠及被氧化的痕跡,但這也此鏡之年代古遠卻為青銅所制。據(jù)悉,古代青銅鏡除了起照容整裝的作用,還被用來裝飾、饋贈、祈求吉福以至傳達情誼。
銘文內(nèi)容有了很大變化,這也是宋代銅鏡上顯著的特點。當時鏡背流行題著鑄鏡者的字號、工匠姓氏、作坊所在地等字樣。同時,一些頗具的作坊為防假冒,還要在鏡背標明具體的街巷地點和宣傳精工制造的廣告。如“湖州真石家無比煉銅(照)子”、“湖州儀鳳橋石家真正一色青銅照子記”、“饒州葉家久煉青銅照子”等。其中為常見、保存至今數(shù)量的是湖州鏡。如宮中舊藏的“湖州鏡”,左右各飾一長方銘文印記,分別為“湖州符十真煉銅照子記”和“每兩一百文”。此類鏡出土、發(fā)表都非常多,多作“石家”,系南宋時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