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玉雕、木雕、磚雕、還是雕塑、甚至是剪紙等一系列的工藝美術(shù),只是表現(xiàn)形式的不同,題材是想通的。不同載體所琢刻出的佛,其意義是一樣的,保佑、凈化、供奉、祈福、信仰......
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fā)展中,地方文化區(qū)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石雕釋迦牟尼佛是寺廟中常見的一種佛像,其造像種類繁多,有太子像、苦修像、說法像、成道像、涅槃像等等,在造型上,釋迦牟尼佛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面相慈祥、端莊,頂有肉髻、波狀髻或螺髻,眉間有白毫相,雙肩寬厚等。
石雕彌勒佛,又稱“笑佛”、“大肚彌勒”,是佛教藝術(shù)中的重要形象之一。常見的石雕彌勒佛有著慈祥的笑容、寬容的肚量和富態(tài)的形象,其樂觀豁達(dá)的處世態(tài)度,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尊敬。石雕彌勒佛常用的石材種類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花崗巖、青石和漢白玉等,其雕塑形象也是十分和藹親切,通常彌勒佛盤腿而坐,笑容滿面,袒露著大肚皮,顯得寬容大度。他手中的布袋,象征著收納世間一切苦難和煩惱,也象征著他無盡的慈悲和智慧;彌勒佛的笑容,更是深入人心,仿佛能化解所有的憂愁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