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單的鴨紋和以鴨主體的組合紋飾。鴨紋多配以荷蓮或蘆葦,更奇者與雄鷹相配。宋代受中國花鳥畫題材影響,瓷器上的鴨紋為豐富,定窯、景德鎮(zhèn)窯、耀州窯、磁州窯多以此為裝飾題材,畫面上多是兩只或四只鴨成雙成對,周圍蓮草相問。尤以老鷹逐鴨為精彩,黑鷹從天飛撲而下,一鴨倉皇逃竄,一鴨急鉆入水,尚露腚尾,水花四濺,蘆葦搖曳,畫面真切動(dòng)人。
北宋 耀州窯青瓷刻波鴨紋六棱碗
廣義上包含以蝴蝶為主配以其他內(nèi)容的紋飾,狹義上僅指立的蝴蝶紋。受宋代花鳥畫成熟的影響,瓷器裝飾中花鳥蟲魚題材大增,蝴蝶紋開始盛行。宋瓷上蝴蝶紋多取蝴蝶對飛紋樣作圓形構(gòu)圖。典型器物有明成化斗彩團(tuán)蝶紋罐、萬歷五彩花鳥花蝶紋蒜頭瓶等。雍正以后瓷器上還盛行一種瓜蝶紋,即以瓜蔓與蝶紋相配,諧音“瓜瓞”,習(xí)稱“瓜瓞綿綿”,寓意子孫萬代連綿不絕,乾隆粉彩瓜蝶紋瓶即為代表之作。
饕餮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dòng)物,《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bào)更也?!摈吟鸭y應(yīng)視作獸面紋中的一種。清代名品有康熙青花饕餮紋瓶、五彩加金饕餮紋方熏、五彩加金饕餮紋尊等等。
清康熙 青花饕餮紋鋪首耳大尊束頸敞口,鼓腹圈足。尊形壯碩。口沿、圈足飾蕉葉紋,肩部堆塑雙鋪首耳,腹部主題紋飾滿繪饕餮紋,構(gòu)圖嚴(yán)謹(jǐn),畫工濃淡搭配相宜,深淺變化自如。瓷器仿銅器如此大件者,較為少見。畫工如此古樸典雅者則更為少見。
瓷器出窯久了,經(jīng)過多年的老化,其表面的釉面光澤、釉層質(zhì)感就會和剛出窯時(shí)有所不同,這就是所謂的歲月痕跡。這種痕跡,是通過釉內(nèi)和釉表面的物質(zhì)分子析出而形成的反射光、折射光變異,以及歷年以來摩挲使用而形成的皮殼包漿等各種因素組成形成的,行里稱之為“釉光”。
通過觀察彩釉的析出層(色彩淺淡的紋飾周圍釉彩析出層很少,肉眼難以觀測得到,但用濕手一抹,在薄薄的清水層上立即便浮現(xiàn)出來。新瓷沒有這種特點(diǎn)),以及眼觀手摸細(xì)辨釉光,從而不至于買假上當(dāng)。正是由于這種鑒識釉光的“門秘術(shù)”,才使得自己在各式“高仿”之前捂住了腰包,免遭無謂的損失。
聲明:分享好文章,傳遞正能量。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圖文、背景音樂選自網(wǎng)絡(luò),文化藝術(shù)
宋應(yīng)星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諸如機(jī)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shù)。
中國部有關(guān)陶瓷器的專著。清代朱琰著。朱琰,字桐川,別號笠亭,海鹽(今浙江省海鹽縣)人。作者為清乾隆年間進(jìn)士,生卒年及成書年不詳。《陶說》初刻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稱鮑廷博本。此后有多種刻本?!短照f》共6卷,分說今、說古、說明、說器4篇。卷一《說今》篇,有饒州窯和陶冶圖說2節(jié);卷二《說古》篇,有原始和古窯考2節(jié);卷三《說明》篇,有饒州窯和造法2節(jié);卷四《說器上》篇,有唐虞器、周器、漢器、魏器、晉器、南北朝器和隋器7節(jié);卷五《說器中》篇,有唐器、宋器和元器3節(jié);卷六《說器下》篇,有明器1節(jié)。書中按陶瓷器出現(xiàn)的順序作歷史性介紹,敘述了明、清兩代饒州窯和其他代表性官窯的瓷器及制造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