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槐樹在中國廣為栽植,全國各地都有大槐樹,為的是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史載,明朝永樂皇帝遷都北京,由于當時河北人口,所以從人口較多的山西,外遷的在洪洞集結(jié),留戀故土的們,多采集大槐樹的種子、枝條,將它種植到新家。因此直到現(xiàn)在,在河南河北、山東、東北各地,這一民諺仍然家喻戶曉:“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崇禎皇帝在北京景山上上吊的也是一棵槐樹。邱縣劉云固村的一株古槐樹齡在1600年以上,歷經(jīng)14個朝代,如今依然枝繁葉茂。
國槐 槐樹為豆科槐屬,槐樹也直稱國槐,落葉喬木,樹圓形。小枝綠色,皮孔明顯,冬芽芽鱗不顯。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小葉7-17枚,對生,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錢緣。頂生圓錐花序,花蝶形,淺黃綠色。莢果于種子間縊縮成念珠狀,熟時不開裂,肉質(zhì),懸掛樹梢,經(jīng)久不落?;ㄆ?-8月,果期10月。
六月中旬,當國槐小苗基部長到0.5厘米時就可嫁接。此時主要是芽接,帶木質(zhì)雙舌對接。方法是:用接刀在砧木基部向下斜切一刀,然后從其上2.5厘米處向切口削下,深度達木質(zhì)部2毫米,成為一個舌狀槽。再從接穗上用同樣的操作方法切取同樣大小的舌狀芽片放入舌狀槽(砧木和接穗粗相符,不能差距太大,以免造成皮層不能吻合,降低成活率),用塑料膜綁緊,隨后從接芽向上留3至4片葉子,剪掉多余部分,促進營養(yǎng)回歸,使接芽盡快愈合成活。
國槐樹性耐寒,喜陽光,稍耐陰,不耐陰濕而抗旱,在低洼積水處生長不良,深根,對土壤要求不嚴,較耐瘠薄,石灰及輕度鹽堿地(含鹽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長。但在濕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土壤上生長。耐煙塵,能適應(yīng)城市街道環(huán)境。病蟲害不多。壽命長,耐煙毒能力強。甚至在山區(qū)缺水的地方都可以成活的很好。
國槐樹的莢果串珠狀,長2.5-5厘米或稍長,徑約10毫米,種子間縊縮不明顯,種子排列較緊密,具肉質(zhì)果皮,成熟后不開裂,具種子1-6粒;種子卵球形,淡黃綠色,干后黑褐色。 槐樹的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國槐樹的圓錐花序頂生,常呈金字塔形,長達30厘米;花梗比花萼短;小苞片2枚,形似小托葉;花萼淺鐘狀,長約4毫米,萼齒5,近等大,圓形或鈍三角形,被灰白色短柔毛,萼管近;花冠白色或淡,旗瓣近圓形,長和寬約11毫米,具短柄,有紫色脈紋,先端微缺,基部淺心形,翼瓣卵狀長圓形,長10毫米,寬4毫米,先端,基部斜戟形,無皺褶,龍骨瓣闊卵狀長圓形,與翼瓣等長,寬達6毫米;雄蕊近分離,宿存;子房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