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鏡成為「花好月圓」的象征,「破鏡重圓」的故事就是的說明。銅鏡大多是圓的,圓形在古代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也象征愛情婚姻的美滿。因此在古代,銅鏡就常用作為愛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妝之一,如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葡萄鏡等。唐鏡中的許多銘文就表達了男女相悅之情。
由于鏡背面積不大,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譬如祈求吉祥的心愿,表現為銅鏡中常見的銘文如「常樂未央,奉毋相忘」;崇信神仙的思想,表現為仙人瑞獸的紋飾;道德的訓喻,表現為借銅鏡作鑒照真理的象征意義(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或公堂上懸有「明鏡高懸」的字樣以示為官清廉);道教法象的運用,表現為借銅鏡作法器;佛教藝術,則表現為以佛像故事作紋飾,如宋代的「達摩渡海紋鏡」等等,這些內容無不反映出當時社會意識的特征,這都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在日本、越南、和及伊朗等國均出土了不少古代銅鏡。在《三國志·魏志·倭人傳》中,便記載了三國魏晉時代倭(今日本)遣使到來進貢,魏王便賞賜予「銅鏡百枚」的資料,這說明早在漢代,精美絕倫的銅鏡,已經成為周邊難得的珍貴禮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發(fā)現了的魏鏡和吳鏡,以及當地仿制的「倭鏡」。
此鏡為三弦鈕,方格鈕座,羽狀地紋。地紋之上,四個山字形紋飾作右旋排列,山字形的網底與方格四邊平行,方格中點和四角上以及與之相對應的靠鏡緣一側,共伸出16只花瓣紋,方格四角外側的花瓣紋兩側有末端向下勾卷的花葉紋,向右側伸出一支長葉紋;绹紋帶將這16個花瓣紋相連:一組將方格中點的花瓣紋與方格四角外側的花瓣紋相連;一組將方格四角上的花瓣紋與山字紋左上方的花瓣紋相連,構成兩組相互交錯四葉瓣圖案,非常繁復而華麗,卷平緣。
蟠螭紋是一種變體的龍紋,形態(tài)多為盤曲糾結,穿插纏繞。此鏡為三弦鈕,云雷地紋。鈕座外為寬凹面帶環(huán),內飾一人與三龍紋,人作奔跑狀,龍作回首形,一龍腦后有角,有學者研究認為此紋飾是表現古代「劉累訓龍」的故事(見《收藏家》2000年第8期《一面特的戰(zhàn)國龍紋鏡》孫克讓)。且龍分公母,有角的龍為雄龍,無角龍為雌龍;主紋飾為三龍間以折疊菱格,三龍紋繁復夸張,龍口大張,露利齒,線條飽滿富于彈性。素卷緣。此鏡內區(qū)紋飾,目前尚未見于著錄。
銘文鏡雖然沒有華美的紋飾,但其文辭和書法卻為研究者所重視,因為它不但反映了對生活的美好追求;其古樸的字體也記錄了書法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