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瓷器底部
瓷器底部做舊多見的是用砂輪把底部磨平,然后用機油瀝青等混合物涂抹。這個做舊出來的瓷器有時候弄巧成拙,把不容易磨損到的地方也順便磨得很光滑,砂輪修整后殘留下的砂輪痕跡也是辨別真假的一個方法。做舊后的底部無包漿,涂抹機油后的黑色在表面浮著,很容易分辨。
我說的上面兩種做舊方法都是中低檔瓷器上用得多的做舊方法,用這兩種方法做舊的瓷器在古玩市場上的占比不低于80%。剩下的結老底做舊,剝釉,后加彩后加款等各異仿古瓷器的鑒定方法以后再慢慢寫,只要仔細看都有漏洞。
瓷器收藏是中國大的收藏群體,由于中國瓷器伴隨著中國古代文明,歷史周期長,所以瓷器種類多,品種繁雜給喜歡收藏瓷器的人帶來了很多困難,尤其瓷器鑒定斷代對于剛入門的新人來說幾乎不可能。所以瓷器鑒定入門很關鍵,快速掌握古瓷斷代的訣竅。
對于瓷器入門的新手,好的入門方式就是去國博館看各個朝代的典型器,了解器形、釉色以及紋飾特點,看的多了對瓷器大概年代就有了了解,這是快的入門方式。
其次是多去接觸實物瓷器,去古玩市場多問多交流,找有經(jīng)營的店主交流瓷器鑒定經(jīng)驗。
先掌握一些簡單的入門訣竅,瞄準方向,實際操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1 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瓷化程度、胎體和釉層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會導致器物重量的變化,很難有一個的標準,因此還是需要大量的實際上手經(jīng)驗,逐漸形成真實客觀的認知。
我們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斷地感知、對比、總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不認識的瓷器斷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當做是一種輔助手段。
2 干濕感
都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展現(xiàn)出的干濕度也有明顯的不同。這里的“干濕”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現(xiàn)水珠什么的,具體指的是一種手上的感覺。
一般來說,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以上才會有出汗的感覺,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來手感是干燥、枯澀的,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fā)出干澀刺耳的摩擦聲,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濕潤的感覺,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瓷器雖然干燥,但摩挲起來絕不是干澀的摩擦聲。
其次看施釉。
瓷器的施釉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變化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因此,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鑒識的一個要點。
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狀,色與色之間因為流淌而產(chǎn)生的交融,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細小的開片,但這種開片不太明顯,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那么,這就是個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堿釉。
如哥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等的器物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上述這些都是通過觀察釉面所提供的鑒識依據(jù)。
瓷器鑒定真知堂:
理論上講,從瓷器被人類生產(chǎn)出來后,就會投入使用過程。而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瓷器不可避免地要經(jīng)歷擦洗,移動,把玩,風吹日曬的過程,時間久了,就會在瓷器上產(chǎn)生因這些行為造成的磨損痕跡。
也就是說,一件瓷器從剛出窯的新瓷器到變成老瓷器的過程中,會因為人類的各種活動產(chǎn)生相關的痕跡。而瓷器的老化痕跡鑒定法,就是對
瓷器自然老化痕跡的微觀鑒定。
其推定可靠的前提是,陶瓷器在出窯后,會發(fā)生釉面和胎質的自然老化。而根據(jù)這些微觀(放大鏡或顯微鏡)現(xiàn)象得出的陶瓷器鑒定結論的方法,就被陶瓷圈里稱之為老化痕跡鑒定法。
其實這些古瓷的氣泡特點,都是前輩學者在對真品進行顯微觀察中得到的視覺直觀感受。古代由于多為柴窯燒制,燒成時間長,溫度低很不穩(wěn)定,很難控制,所以多出現(xiàn)大中小不同的氣泡,而現(xiàn)代煤氣窯和電窯所燒的瓷器,溫度高而恒定,窯爐內氣氛控制由電腦控制,燒成時間短,所以一般出現(xiàn)小而密集,大小非常整齊的氣泡。
這種氣泡的出現(xiàn),是由于現(xiàn)代窯爐技術的高度進步造成的,古代柴窯根本做不到,所以看氣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鑒定和普通收藏愛好者的一個法寶。
但這種方法的缺陷明顯
。仿制者現(xiàn)已經(jīng)可以用電腦調整窯爐內燒成氣氛,人為燒出大中小不同的氣泡。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早已經(jīng)自己建造小型柴窯,燒出來的瓷器氣泡與真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