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燒包是廣東省具代表性的漢族傳統(tǒng)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是因面皮內(nèi)包入叉燒肉餡,故名。叉燒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發(fā)酵面團經(jīng)過改進而成的。包制時要捏制成雀籠形,因為發(fā)酵適當,蒸熟后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
叉燒包就是用叉燒作餡的包子,是傳統(tǒng)的廣東點心。我們可以從早茶“飲啖茶食個包”就是食個叉燒包。叉燒的傳統(tǒng)做法是把用調(diào)料腌好的瘦肉用叉子叉著送到爐里,所以叫“叉燒”。這就是叉燒包的來歷。
廣東的早茶食品有鳳爪、排骨、豬肚、牛肉丸、牛百葉、牛肚、牛筋、腐皮卷、牛仔骨、蝦餃、干蒸燒賣、帶子餃、牛肉干蒸、叉燒包、奶黃包、流沙包、蓮蓉包、麥香包、核桃包、馬拉糕、千層糕、馬蹄糕等等。
叉燒要切得肥瘦均勻,片片如同小指甲大?。卉椭埠苡兄v究,由于叉燒包傳統(tǒng)是手撕著吃的,所以芡汁是香甜亮澤,撕開能滴汁,但又不能稀得令包子皮濕漉漉的有霉爛口感,而是要帶有粘連性,蒸熟以后香滑有汁、甜咸適口,滋味鮮美。
粵式早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咸豐同治年間,廣州早期的茶居叫做“二厘館”。那時早茶鋪類似于街邊支攤,提供茶水及三兩茶點供路人歇腳閑話,以茶為主點為輔。雖然條件略顯簡陋,但是來往客人絡繹不絕。發(fā)展到了后來,街邊攤位就逐漸起來,點心種類越來越豐富,路邊攤演變成了茶樓,啖早茶文化逐漸流行,并終促成了廣州人的早茶習俗。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不光是一天初始的能量攝入,更是一種生活文化的體現(xiàn)。就拿什么都敢吃的廣東人來說,再忙也得抽出早茶時光。泡上一壺茶,點兩盤點心,美名曰“一盅兩件”,既潤喉充饑趣味橫生,還能平添一份閑適的心情。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