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對歷史的見證,它是其所處時代的人文風貌、地域特征的反映,是社會精神狀態(tài)、物質狀態(tài)的折射。古建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舉例來說,唐朝建筑尺度較大、氣勢恢宏,是唐代國力昌盛的大國氣派的反映,然而國內唐代建筑只能通過五臺山的個別廟宇大殿窺知一二,更多的只能在日本才能感知到唐風的氣度不凡。明清建筑細節(jié)繁復,與唐代建筑相比顯得小而精,這與明清當朝社會精神及物質狀態(tài)不無關系。從地域上來說,北方粗獷奔放,南方溫婉,在建筑上的體現尤為明顯。
就目前的全國各地的牌坊的形式而言,有屋頂的牌樓要好看些,顯得的豐富飽滿,能夠把周圍建筑物的特色相互應承。有是時候在全國各地游玩或者建造的時候,當地的一些領導一味的求新求異,搞一些什么歐式建筑實在是不好說,為什么放著中國這么多有文化底蘊的建筑不建,非要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國外建筑,我個人建議,我們中國的仿古建筑就已經夠我們學習的了,不要遺失了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才是對的。
古代常規(guī)規(guī)劃習慣來說,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xiāng), 也就是每10華里設置一個涼亭。除了官府修建的涼亭,驛亭(相當于驛站)外,涼亭主要還是民間老百姓自己積資修建的,還有就是一些富商,文人修建的。主要建在道路邊和山道,你只要去各地的名山大川都會看到很多涼亭。涼亭初造得比較簡陋,就幾根柱子,一個屋頂雨遮,擺放幾塊石頭供人休息而已。后來逐漸功能也發(fā)生改變,涼亭不再僅僅是老百姓休息的地方,還是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吟詩作賦的場所。所以很多亭子修建得很雅致,匾額,對聯(lián),碑刻一應俱全。而一些富商為了彰顯富貴造的亭子則更加富麗堂皇。直到現在很多涼亭仍然發(fā)揮著它應有的作用,同時有一些涼亭因為其人文價值,上升到了文物保護的行列,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值得我們去保護和珍惜。
防腐木涼亭以小巧透美,樣式多樣的形象與園林景觀當中的其他建筑綠化山水等融為一體,讓人覺得更生動更美麗。當然它還能夠提升整個環(huán)境的層次,處理人們在游覽當中的休息乘涼避雨瞭望的功用,能夠說優(yōu)勢十分的多。
現代簡約風格的涼亭大多以鋼結構為主要框架,再搭配玻璃和格柵,用料考究但非常簡化,對材料的質感和色彩要求很高,追求運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物體的純粹美。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古代叫做亭現代喜歡叫做廊架叫法不同,但基本功能一致都是為游人提供休憩之所現代的“亭”在滿足了基本使用功能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其藝術性不僅可以用,看起來也很漂亮甚至是一件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