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別名 |
焰口鬼王菩薩,大士爺,面燃大士,焦面大士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產地 |
河南 |
包裝 |
木盒包裝 |
尺寸 |
3厘米~6厘米 |
加印LOGO |
不可以 |
適用場所 |
家居 |
送禮對象 |
其它 |
制作工藝 |
雕刻 |
面燃大士是佛教神明,也稱面燃鬼王、焦面大士、焰口鬼王,俗稱大士爺、大士王、大士圣王,大王公,后被道教吸取,改稱“幽冥教主冥司面燃鬼王監(jiān)齋使者羽林大神”或者“幽冥教主冥司面然鬼王甶孑大帝”,簡稱羽林大神、甶孑大帝,尊稱為普渡公。
不少地方中元節(jié)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大士爺,信眾認為,農歷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臺灣嘉義民雄有祭祀大士爺?shù)拇笫繝攺R。
面燃鬼王的典故見于唐·不空三藏翻譯的《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及《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及唐·實叉難陀翻譯的《救面燃餓鬼陀羅尼神咒經》,說佛陀的重要弟子阿難在林間修習禪定時,忽然看見一位渾身皮包骨、滿臉火焰熊熊燃燒,痛苦異常的鬼王,來到面前,鬼王自稱“面燃”(亦名焰口),說阿難三天之后將墮落餓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百千個餓鬼及百千個婆羅門仙,各施一斛飲食,并供養(yǎng)三寶。阿難向佛陀稟報,佛陀教阿難“陀羅尼施食法”,陀羅尼(即咒語)加持過的食物成為法供,上奉佛法僧三寶,平等下施餓鬼等眾生。能消除眾鬼的痛苦,令他們舍去鬼身,生于天道。阿難便遵照佛陀的教化與指示,設“面燃大士”的牌位,設齋供僧來祈福,因此獲得解脫。
“面燃鬼王”究竟為何邂逅阿難,佛教說法有數(shù)個:一是他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他原為諸鬼的,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
“面燃大士”的形象一方面是源自《妙法蓮華經》中,觀音大士“應以鬼王身得度者即現(xiàn)鬼王身而為說法”,是觀音大士教化餓鬼界眾生的需要而產生,另一方面是警惕人們不宜動貪愛及慳吝想,以免墮入餓鬼心識,成為“面燃”的眷屬。
最近來訪記錄